桐城文都旅行社有限公司欢迎您!
桐城文都旅行社有限公司
7*24小时服务热线:
15605561520
地接线路

桐城文化一日游

作者:创始人 日期:2025-07-21 人气:31

线路安排:六尺巷片区→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→文庙→北大街→名人故居(左公祠、方以智故居、姚莹故居)→东作门、紫来桥

景点介绍:

六尺巷景区是AAA级旅游景区,巷南为宰相府,巷北为吴氏宅,全长100米、宽2米。六尺巷东边有“礼让”石牌坊,西边有“懿德流芳”石牌坊,西边的休闲小广场上,建有诗画照壁和题诗的假山石。据史料记载:清朝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一小块空地,与吴家相邻,吴家建房时占用了张家的空地,张家人写信告诉了张英,张英看完家书后,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,于是,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:“一纸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,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。寥寥数语,寓意深长。于是,张家人向后拆让了三尺地基,吴家被张英的大度所感动,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,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。被乡里人称之为“六尺巷”。结合六尺巷景区建筑功能,为增加景区文化内涵和看点,张府、吴府和勺园内分别策展了《张氏家族文化暨张英张廷玉生平事迹陈列》《中华礼让文化陈列》《中华廉洁文化陈列》《桐城历史文化陈列》《吴氏家族文化陈列》《鲁谼方氏家族文化陈列》。

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位于桐城文庙东侧,是继徽文化博物馆、黄梅戏博物馆之后,全省第三家“国字号”博物馆。展区分为“古邑春秋,名城遗韵”“杏坛弦歌,人物芳华”“桐城文派,天下文章”“风雅继武,翰墨流芳”四个部分。

桐城文庙始建于元朝(1314年),明清两朝多次修整,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,前院为门楼、棂星门、泮池和泮桥,以及两旁厢房;后院为大成门、月台、大成殿,以及东西两庑。桐城文庙既是元、明、清、民国时期桐城地方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群,又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提学官的衙署所在,是一处“庙学合一”的文教活动场所。

左忠毅公祠明崇祯初期经朝廷恩准,乡人为纪念、褒扬、祭祀左光斗而建。祠分三进,原前进门楼被毁,现已修复,门楼上嵌原“左忠毅公祠”碑额;中进大殿及次间保存完好,东西总长22米,南北宽48米;后进存住宅4间。右侧为左光斗少时读书之地-啖椒堂。

【方以智故居】位于城区寺巷,原名“廷尉第”,是方以智祖父方大镇廷尉的宅第,其孙方正瑗改称“潇洒园”,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21年完成修复。主体现存三进,前进5开间,中进3开间,后进8开间2层。东侧脚屋1进2层,西侧脚屋2进1层。

姚莹故居位于城区寺巷,2021年完成修复。故居面积442.7㎡,木构架抬梁结构,撑拱承檐,两坡屋面,青灰小瓦。整体建筑为一完整的四合院,前后进为5开间1层,两侧为厢房。东侧有家庙,3开间。西侧另有房屋3开间1层,青砖地面,保存完好,紧邻寺巷。清桐城名士姚永概曾辟此为“慎宜轩”。

东作门桐城在隋朝时为同安县,“同安故城,在县郭东门外”,是隋炀帝年间(613年)夯筑的土城。明朝万历年间(1575年),桐城知县和乡绅集资重修砖城,设有六座城门,分别为东作门、南薰门、西成门、北拱门、向阳门、宜民门。当时的桐城在风水上规划成圆形,形似金龟,寓意金龟永寿;六座城门仿佛金龟的首尾四足,穿街绕巷的水系仿佛龟肠曲折其间。桐城整体布局构成“负山瞰河”之势,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圆形城池。明朝崇祯年间,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(从1635年到1642年)先后六次强攻桐城,都没成功,只好望城兴叹下令撤军。因为桐城的固若金汤牢不可破,从此留下了“铁打桐城”之说。

紫来桥位于东作门外,东西走向横跨龙眠河,寓意“紫气东来”。紫来桥是桐城古桥的代表,始建于元朝;全长48米,宽4.5米,两旁有护栏,桥面铺设一块块巨型条石,石上还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痕,见证着紫来桥的古朴与沧桑。紫来桥下五孔四墩,桥墩迎水面设计为锐三角形,起到分水作用,减小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。以前民间有“紫来桥下水,龙眠山上茶”的说法,意思是用紫来桥下的龙眠河水,冲泡龙眠山上的“桐城小花”茶叶,好水配好茶。

0
0
相关内容
付款方式
×